王莲芳专业号
王莲芳
逐水而居:地下水与人
依山傍水专业号 | 2020-6-24

逐水而居:地下水与人

原创 卢忠阳 韩旭 地球杂志 5天前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一起探索地球!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决定了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分布与生存状况。
“逐水而居”几乎是所有生命体生存与繁衍的本能。
作为生命进化旅程中一个特殊的旅客,
人类以不同的形式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
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人类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人类追逐和尝试驾驭水的史诗。
在人类不停向前的一个又一个宏伟篇章中,

“逐水而居”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神秘的地下水

 

 

无论是溪流江河,还是湖泊海洋,
一般人们能看到的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唯独有一种水,
它时时刻刻都在你的脚下,
却从来不被感知到;
尽管可能很多人每天都在用着它,
却一直弄不清它的来龙去脉;
虽然它在众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却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到。
它,

就是神秘的地下水

 

地下水有很强的隐蔽性
除了偶然的一眼清泉或一处井水,
人们很少发现它。
更多的时候,

地下水都在地下默默地流淌。

 

黑虎泉

 

 

初始的逐水而居

 

 

动物头盖骨遗骸

 

依水而生是这个星球生物种群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对众多的陆生生物,
“逐水而居”的本能与能力,
几乎就是种群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靠本能狩猎和采摘果实的原始人,
用动物头骨来盛水,
他们对水的需求,
或者真的只是停留在追逐河水或湖泊上。

然而,伟大的文明总是与河流紧密相连。

 

尼罗河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

有着5000 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则发源于黄河和长江

 

长江

 

从人类逐水而居、与河相伴那天起,
游牧文化与先进的农业文明得以融合,
增强了人类的生产能力,

人类社会因此加快了向前发展的步伐。

 

求索的古代人

 

 

人类的祖先,
一开始对水的利用,
也许和别的陆生动物一样原始和自然
天上的雨水、河中的流水喜怒无常,
多时,惟恐避之而不及,
少了,更可能带来灾难。
所以,对于水,原始人应该是又爱又恨,常怀崇拜畏惧之心
新石器时代,

就已经有了对水的审美和崇拜的实物具象。

 

甘肃省临洮县出土的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出土的彩陶,
罐身用黑彩绘出4 个大漩涡纹和8 个小漩涡纹,
下面还彩绘一圈粗大的水波纹。
彩陶罐的全部纹饰,

是一幅典型的具有审美意识的表现当时人类水崇拜的图案。

 

凿井而饮

 

当文明程度得到了提升,
人类的生存倚仗开始从打猎转向种植,
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村落逐步取代了靠天吃饭的半游牧生活方式,
水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当雨水、河水似乎也不能完全靠得住时,
地下水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古人在寻找地下水和凿井方面的理论逐步丰富,
《管子乘马》根据农田地势高低地下水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抗旱能力,划分了农田类型。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五种凿井之法,科学总结了找水理论。
古人寻找地下水的故事也有很多。
比如,“伯益作井”
《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这是说凿井技术的发明者是黄帝的助手伯益。

 

但是,据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的考古成果,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发现了两口水井,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古水井一口,说明这个时期的居民已掌握了凿井技术,而其年代与伯益生活的年代相当或略早(距今5000 ~ 4000 年)。因此,或许说伯益进一步完善了前人的凿井技术更恰当吧。

 

关于凿井器械的记载,
《孟子·尽心篇》有“掘井九朝(八尺为朝)而不及泉”的描述,
《天工开物·作咸篇》中开井口图中展现了当时的一种小型凿器,
《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余里间”。
成都锡子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有描写当时盐井的开采情况图。

种种迹象表明,汉时凿井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机械设备。

 

四川井盐开采

 

自从掌握了凿井技术,
人类就真正进入了不受地表水限制的阶段,
不仅可以在远离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
大大地扩大了活动范围,
而且改善了饮食卫生条件,
寿命因而更长,

人类才有了进一步进化和发展的条件。

 

现代人的逐水而居

 

 

坎儿井

 

时间来到现代,
单个水井和坎儿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各种现代化手段被用来开采地下水,
比如,通过地下水水井来进行抽水,
可以使河水经过含水层进入井中,
既净化了地表水,
又增加了水源地出水量,

实现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开发。

 

黄河上的兰州城

 

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人们对地下水寄予更多的希望。
地下水在中国工农业供水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许多地区,开采地下水是开源抗旱的重要措施,
在很多原本的缺水区,
甚至包括干旱的沙漠,

人们都能收获大量的水资源。

 

干枯的河

 

但是,
当胜利的笑声还没有消失在空气中,
笑容却已经凝固在脸上:
因为超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各种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萎缩等,
已经不期而至了。
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上海、四川、湖南、江苏、天津、北京等超过20 个省区市出现了地面沉降。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形成3 个区域性的地面沉降区。

而今,中国地面沉降的情况已是“像小孩子在不断发育,已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大面积扩展”。

 

风景迤逦的北京城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这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真实感受。

的确,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水乡,北京曾经有大小河流200 多条,泉水近1400 处,湿地面积约2000 平方千米。

 

海淀大觉寺泉

 

目前,国际化大城市——北京,
也面临植被退化、河道断流、湿地萎缩、井泉枯竭等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玉泉山泉,
曾被乾隆誉为“天下第一泉”,
而今已消失40 余年;
海淀,曾因此处水网遍布而得名,
而如今,早已不见当年湿地风光!
曾几何时先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资源,
如今却成为木桶效应中的那块短板
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不能不发人深省。

 

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许是造成这种境况的一部分原因,
但人为因素可能更严重。
比如城市不断扩张,
人口快速增加,
造成了水资源的刚性需求急剧增大。
自1990 年至2015 年,25 年里北京人口数量翻倍,生活用水量几乎增长了2.5 倍。
人们追求的是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但是自然资源却不可能无限的增长,
一旦超过了其承载能力,

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污染的水源

 

工业文明阶段,
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知识积累方面的巨大进步,
不仅使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更使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自大和自负,
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逐步凸显。
人类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及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千百年前的“在水一方”,
到今天的面朝大海,
或者可以沉思:

如今“逐水而居”的我们是否更应该爱惜水源、保护环境呢?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