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居”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就是神秘的地下水!
地下水都在地下默默地流淌。
黑虎泉
动物头盖骨遗骸
然而,伟大的文明总是与河流紧密相连。
尼罗河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有着5000 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则发源于黄河和长江。
长江
人类社会因此加快了向前发展的步伐。
所以,对于水,原始人应该是又爱又恨,常怀崇拜畏惧之心。 就已经有了对水的审美和崇拜的实物具象。
甘肃省临洮县出土的彩陶
是一幅典型的具有审美意识的表现当时人类水崇拜的图案。
凿井而饮
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村落逐步取代了靠天吃饭的半游牧生活方式, 《管子乘马》根据农田地势高低,地下水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抗旱能力,划分了农田类型。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五种凿井之法,科学总结了找水理论。 《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这是说凿井技术的发明者是黄帝的助手伯益。
但是,据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的考古成果,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发现了两口水井,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古水井一口,说明这个时期的居民已掌握了凿井技术,而其年代与伯益生活的年代相当或略早(距今5000 ~ 4000 年)。因此,或许说伯益进一步完善了前人的凿井技术更恰当吧。
《孟子·尽心篇》有“掘井九朝(八尺为朝)而不及泉”的描述, 《天工开物·作咸篇》中开井口图中展现了当时的一种小型凿器, 《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余里间”。 成都锡子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有描写当时盐井的开采情况图。 种种迹象表明,汉时凿井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机械设备。
四川井盐开采
人类才有了进一步进化和发展的条件。
坎儿井
实现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开发。
黄河上的兰州城
地下水在中国工农业供水和生活用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都能收获大量的水资源。
干枯的河
上海、四川、湖南、江苏、天津、北京等超过20 个省区市出现了地面沉降。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已形成3 个区域性的地面沉降区。 而今,中国地面沉降的情况已是“像小孩子在不断发育,已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大面积扩展”。
风景迤逦的北京城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这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真实感受。 的确,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水乡,北京曾经有大小河流200 多条,泉水近1400 处,湿地面积约2000 平方千米。
海淀大觉寺泉
也面临植被退化、河道断流、湿地萎缩、井泉枯竭等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不能不发人深省。
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许是造成这种境况的一部分原因, 自1990 年至2015 年,25 年里北京人口数量翻倍,生活用水量几乎增长了2.5 倍。 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污染的水源
人类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及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今“逐水而居”的我们是否更应该爱惜水源、保护环境呢?